您好,欢迎来到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 登录 注册 企业用户专区]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 行业动态

杀菌益生菌产品市场值得期待

(来源:中国医药报   2017年8月29日)

随着肠道健康日益受到公众关注,添加了双歧杆菌、乳酸菌等活性益生菌类食品的市场持续渐热。然而,在日本食品市场,失去活性的益生菌(俗称“死菌”)产品悄然登场。

有专家预判,在乳酸菌市场,不以“活性”论功能,以菌种、菌株、菌的状态所产生的作用,来判断其功能性的时代已经到来。杀菌乳酸菌早先作为膳食补充剂,获得了不错的市场业绩,近年来又被添加在点心、碗面等普通食品中,甚至有些连锁餐饮企业的菜单中也出现了杀菌乳酸菌的身影,用途日渐广泛。

稳定的品质和加工的便利性,是它的优势。随着研究证据的不断累积,其所具有的健康功能也逐渐被市场所认知,具有抗过敏、抗疲劳、抗禽流感等功能的相关产品开发不断加速。

杀菌乳酸菌也有功能性

乳酸菌培养后,经过加热杀菌处理,可以将污染控制到最低,不必担心食品工厂的污染问题,保质期可以做到2年,比活菌保存时间更长久;基本上没有应用范围的限制,几乎可以添加到所有的食品中,特别是可以添加到水分含量很高、有加热工序的食品中。

杀菌乳酸菌在工业化生产中的优势如此之明显,自然令食品企业怦然心动。而其即便是死菌却仍然具有功能性的特点,更是敲开了市场的大门。

顾名思义,杀菌乳酸菌就是将乳酸菌加热杀菌处理后的原料。在消费者的脑海中,“乳酸菌一定是活的才有功能”的概念根深蒂固,但其实杀菌乳酸菌并不是全无功能。

实际上,杀菌乳酸菌(死菌体)的作用早在100年以前就有论证。1907年出版的《长寿的健康》一书中提及,酸奶中含有的乳酸菌具有抑制肠内腐败菌增殖的作用,由此开启了乳酸菌研究的热潮,这些研究也涉及到杀菌乳酸菌。文献显示,给小鼠食用添加了加热杀菌后的乳酸菌的饵料,小鼠的寿命延长了8%。

目前,在市场上,改善肠内菌群已经成为热点。一方面,添加乳酸菌活菌和双歧杆菌活菌的酸奶销售额出现爆发性增长;另一方面,添加杀菌乳酸菌的膳食补充剂及饮料、点心、熟食半成品等普通食品也大量上市。灭活乳酸菌应用的便利性和功能性被广泛接受。

在日本,已经有康贝等老牌厂家对粪肠球菌的功能性进行研究,不断发布最新的研究信息,推进经营活动;IHM、龟田制药等公司成为植物性乳酸菌供应商的代表;KITII等公司以口腔健康为目标的功能性研究也很充分,市场认知逐步扩大;大型乳企森永乳业之前一直努力进行益生菌的市场开拓,并由此拓展到杀菌乳酸菌的业务,杀菌乳酸菌市场基础已经确立并正在走向成熟。

与其说乳酸菌以活性来区别功能性,不如说,根据菌种、菌株、菌的状态所产生的作用来判断其功能性的时代已经到来。

作用不断获功能证实

在杀菌乳酸菌需求增加的背景下,各原料供应企业不断充实着各个功能方向的研究数据。迄今为止,日本康贝公司已经积累了EC-12改善肠内细菌菌群、改善便秘等各类研究数据。该公司正在销售行业内杀菌型双歧杆菌BR-108。

从事乳酸菌研究开发30多年的日本某公司开发的粪肠球菌EF-2001,确认具有抗过敏、改善溃疡性大肠炎等作用。最近,有研究者在亚洲乳酸菌学会的会议上也发表了相关论文。

针对杀菌乳酸菌市场,日本一家研究所开发出了使用粪肠球菌的相关产品nanoECF。该机构正在以免疫作用为指标,着力进行菌体数和身体利用效率的研发,并在人体试验中证明其具有改善肠内菌群的作用。

以胃健康为着眼点从事乳酸菌原料研究和销售的斯谱顿(Snowden)公司,在用自主原料乳酸菌LJ88进行的实验中验证了其抗幽门螺旋杆菌的作用,发现将幽门螺旋杆菌与乳酸菌LJ88杀菌体混合,没有出现协同凝集反应,并且对幽门螺旋杆菌有破坏作用。以前有关抗幽门螺旋杆菌的研究都是用活菌做实验,该公司杀菌乳酸菌实验确认有效,作用原理不是以前报告中的协同凝集,推测可能与LJ88细胞表面上的分子及其构造相关。该公司目前正在积极研究其作用机理。

专注于植物性乳酸菌的IHM公司开发的植物性纳米型乳酸菌SNK,已经确认可以改善大肠炎的炎症,减轻黏膜损伤,其功用可能是通过调节免疫细胞来实现的。该公司以此作为与其他企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正在积极地进行市场教育。

今年4月,朝日饮料以乳酸菌CP1563株作为功能性成分的功能性标示食品可尔必思(KARADA)上市销售。朝日饮料宣称该产品具有减少身体脂肪的功能,并以此积极展开市场推广。以前,添加乳酸菌的特定保健用食品和功能性标示食品,多数以整肠作用为诉求,添加活菌的功能性标示。雪印公司的一种添加益生菌的酸奶新品以减少内脏脂肪为卖点。朝日饮料推出非整肠作用为诉求的杀菌乳酸菌的功能性标示食品。

此外,还有不少厂家也在准备申请以杀菌乳酸菌为功能性成分的功能性标示食品,杀菌乳酸菌的功能性标示食品市场值得期待。


北京市朝外大街甲6号万通中心C座1402室 邮编:100020 Copyright® 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 TEL:010-59795833 FAX:010-59071335,59071336
京ICP备050433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