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非法添加物 不要谈添加剂色变
(来源:新周刊 2017年9月12日)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但在人们食品安全意识中,关于食品添加剂却存在诸多误解。有的把合法使用的食品防腐剂、可食用色素、甜味剂等食品添加剂与非法添加物如三聚氰胺、苏丹红等混为一谈。误以为这些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对身体有害的传言谬论,不禁让人谈“添”色变。因此,厘清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物的概念非常重要。
非法添加物:扣在食品添加剂身上的黑锅
如果你认为三聚氰胺、苏丹红等等是食品添加剂之列,这是对食品添加剂的极大误解。
殊不知,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吊白块等许多食品安全事故“肇事者”,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非法添加物”。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专家介绍,这些物质对人体健康存在危害,它们本就不属于可添加至食品的物质,不在国标允许的范围内,根本不允许被用于食品生产和加工,这与允许按规定合法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本质区别。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正是现在的人能跨地域甚至跨时间享受美食的重要原因,是现代食品工业的基础。然而即便已经“坐享其成”很多年,我们却并不十分了解这些物质。卤水点豆腐中的“卤”,其主要成分氯化镁就属于食品添加剂中的凝固剂。
按照我国食品安全法等规定,所谓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据悉,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2300余种,包括抗结剂、氧化剂、膨松剂、着色剂、增味剂、防腐剂、甜味剂、香料等。法律之所以规定食品添加剂在一定合理范围内使用是合法的,某种程度也是因为它们在一定场景有使用的必要。
一些生活里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常遭误解
人们对食品的焦虑与不安全感,与信息传播的增速,尤其是社交媒体的泛滥有关。
诱惑红,在食品类社会新闻中,是常见的负面词汇,其实诱惑红是法律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属于食用色素的一种,并有国家规定使用标准,在标准范围内合理使用是安全的。诱惑红不仅能让餐桌上的红烧肉看起来很有食欲,还常出现在冰淇淋、肉灌肠、西式火腿、果冻、饼干夹心等制作过程中。
甜味剂也是常被误会的食品添加剂之一。巴西的《圣保罗页报》曾报道称,有消费者对当地的“轻度饮料”或“零度饮料”,即含有甜味剂的无糖饮料表示担忧,他们怀疑这种工业制造的甜味剂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但事实上,自1965年甜味剂阿斯巴甜被发现起,许多研究机构便纷纷出手,经过了十几年的探索,也没有发现阿斯巴甜对人体的不利影响。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在做了多种检测认定其安全性后,在1981年正式批准阿斯巴甜可以在某些食品中使用。2007年发表在英国一家权威期刊上的综述指出,迄今为止,没有证据表明阿斯巴甜有安全性的问题。
此外,根据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数据,对于普通人来说,每日每公斤体重40毫克的摄入水平是非常安全的,也就是相当于一个60公斤体重的成年人每天都摄入2.4克阿斯巴甜也不会有问题。按照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阿斯巴甜添加量上限为0.6克/千克,这相当于体重为60公斤的人每天喝超过12罐330毫升仅使用阿斯巴甜作为甜味来源且其添加量达到标准上限的汽水,才能达到设定的每日允许摄入量,因此不必过分担心。
阿斯巴甜的安全性得到认可,关于它的功能性,有专家介绍,安赛蜜、阿斯巴甜等常见的甜味剂,它们的甜度比蔗糖高得多,添加少许,代替蔗糖可以满足喜欢吃含糖食品的人对甜食的渴望。
据悉,我国在食品添加剂使用方面已出台多项法律法规,切实保证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如针对食品添加剂的法律法规及标准有《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管理办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等,还有食品安全法,都为消费者的饮食安全保驾护航。
在事实面前,我们对食品添加剂的误会终将随着我们对它理解的加深而日益消除。其实‘添加剂’只是个中性词,没有必要过度敏感,生活中那些有助于食品发酵、蓬松的物质都可以算食品添加剂。当然,在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的同时,也要学会注意饮食均衡,多样化选择由质量保证的正规食品;还要养成阅读标签标识的好习惯,真正做到懂科学、会生活。
![]() |
北京市朝外大街甲6号万通中心C座1402室 邮编:100020 Copyright® 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 |
TEL:010-59795833 FAX:010-59071335,59071336
京ICP备05043382号-1 |